武鸣区大伍屯具有浓郁壮乡特色的农村住宅新建筑。
隆安县那桐镇那元村那摆屯美景。
西乡塘区“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特色新农村。图为定力坡整齐划一的别墅群。
马山县林圩镇大塘村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环境质量和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图为孩子在村屯里开心玩耍。
宾阳县露圩镇思源农庄一角,美丽花田吸引游客到此一游。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生态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期待与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乡村振兴“五个总要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努力把我市广大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南宁市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用最好的资源、派最强的力量、攻克最硬的堡垒,推动南宁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农民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截至今年11月26日,全市421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展“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实现了农村环境优美、农业产业升级、农民生活宽裕、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和谐幸福,展现了首府南宁乡村“宜居、宜业、宜游,记得住乡愁”的崭新面貌。
全面提高农村农民收入。“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在实现乡村环境提质升级、产村融合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同时,不断充实农民的“钱袋子”,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首府南宁乡村综合竞争力、发展潜力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全域推进,乡村建设内涵不断丰富,广大乡村从“盆景”到“风景”,从“局部美”到“处处靓”,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打造独具首府南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勇于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潜能和内生动力,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亮点的村屯,呈现出了多点开花、全面结果的可喜景象,展现了新时代首府南宁乡村新风貌、新风尚。
“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首府乡村的美丽蜕变,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5月初,南宁市与自治区同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先后有序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美丽南宁”乡村建设活动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等。每个阶段一个主题、各个专项活动,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历经多年努力,全市农村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建设工作大有提升,确保了全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群众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首府南宁在全区的首位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洁乡村 旧貌换新颜
2013年,全市启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用两年左右时间进行集中整治,大力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通过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重点区域整治和分类指导,持续推进,务求实效,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工作目标。
全市农村开展“三清(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两建(建立农村垃圾集运处理体系、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一改(实施城乡风貌改造)、三提升(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乡村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大行动。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出动干部群众804万多人次,整治自然村12862个,组织开展清扫活动50286次,清运、处理垃圾54321.85吨。各县(区)、开发区配备乡镇村屯垃圾收集箱(桶)463127个,新建乡镇村庄垃圾池18510个、垃圾中转站59个,配备乡镇村庄垃圾清运三轮车6292辆、环卫保洁员22682名,实现乡村垃圾不乱丢、及时清运处理,乡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面貌从“脏乱差”变为“洁齐美”的新变化。
生态乡村 大地披绿装
2015年,全市在持续推进前一阶段活动的基础上,启动“美丽南宁·生态乡村”活动,以开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同时持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活动期间,全市乡村累计种植绿化苗木185.45万株,完成绿化面积10518.51亩。
同时,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沟渠清淤及排水排污联通工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工作。全市共投入资金5.83亿元,建设2286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43.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扎实推进乡村周边沟渠整治和联通工作,完成渠道清淤852公里,渠道硬化186公里。
完成县、乡公路安全隐患整治里程439.2公里,完成非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建设项目1211个共计1730公里,贫困村屯级道路硬化建设843条共计865.47公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宜居乡村 服务更便捷
2017年,全市在持续推进前两个阶段活动基础上,启动“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通过重点实施“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积极培育打造一批宜居乡村活动示范典型。通过推进“十项进村行动”,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建设一个中心,做好六项服务”为重心,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促农增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质升级,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目标。
“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期间,全市产业富民“五个一”目标平均完成率均超过100%。其中,全市1383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1个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全市制定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目标均已超额完成;建设了102个自治区级农村金融服务进村专项活动示范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助力了当地普惠金融建设。
深入实施“服务惠民”专项活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1383个行政村按“六有”标准建成并挂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和提升办公环境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微信、QQ、微博等)主动向村民宣传惠民相关政策及信息,有效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三改六提三增”工程,完成改厕22.85万户、改厨122.56万户、改圈13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约11.11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8个项目已全部完成。新建及改造2101.4公里输配电线路,完成电表一户一表改造2.72万户,实施农村公共照明项目643个。
“宜居乡村”活动让全市广大农村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全市农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幸福乡村 生活更甜蜜
2019年,全市在持续推进前三个阶段活动基础上,启动“美丽南宁·幸福乡村”活动,重点实施“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三个专项活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农村物质、精神、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的目标。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市农村环境更秀美、生活更甜美、乡风更和美,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持续开展“环境秀美”专项活动,扮靓乡村“面子”。全市43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任务已全部完工。推进宾阳县陈平镇、露圩镇2个市级生态宜居特色小城镇建设,计划2020年、2021年底前分别完成建设。完成马山县古零镇、江南区江西镇2个市级生态宜居特色小城镇建设验收认定。
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拓宽农民致富路子。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发展新型主体6285个,所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累计36080.679万元。
开展文明村镇、公共文化、平安乡村“三创建”,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累计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84个,组织实施“送戏进基层”2400场,扶持600支乡村社区文艺队共计开展演出40000场,观众2400万人次;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命名横县云表镇等20个镇(村)为南宁市文明村镇,横县校椅镇等11个镇(村)获得自治区文明村镇称号,实现了全市农村山清水秀地干净、生态宜居环境美。